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44:00

老一代经典

王宠惠 <br/>&nbsp;&nbsp;&nbsp; 法学家王宠惠在伦敦时,有一次参加外交界的宴席。席间有位英国贵妇人问王宠惠:“听说贵国的男女都是凭媒妁之言,双方没经过恋爱就结成夫妻,那多不对劲啊!像我们,都是经过长期的恋爱,彼此有深刻的了解后才结婚,这样多美满啊!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王宠惠笑着回答:“这好比两壶水,我们的一壶是冷水,放在炉子上逐渐热起来,到后来沸腾了,所以**夫妻间的感情,起初很冷淡,而后慢慢就好起来,因此很少有离婚的事件。而你们就像一壶沸腾的水,结婚后就逐渐冷却下来。听说英国的离婚案件比较多,莫非就是这个原因吗?”&nbsp;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44:00

张伯苓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教育家张伯苓在一次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讲话中,针对当时一对电影明星闹离婚,幽默地拿狗皮膏、橡皮膏与气球来比喻三种不同的婚姻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他说:“你们毕业后,很快就要结婚。婚姻可分三种,第一种像狗皮膏,贴上去很麻烦,撕下来很困难,譬如老式婚姻;第二种像橡皮膏,贴上去与撕下来都容易,譬如新式婚姻;第三种像气球,飞到哪里,就算哪里,臂如影剧界的儿戏婚姻。”&nbsp; <br/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45:00

陈&nbsp;毅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建国初期,陈毅(1901—1972年)在上海任市长。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,讲台上安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。陈毅上台便说道:“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,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,讲桌上的这些东西,要是被我碰坏,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,实在赔偿不起,所以我请求主持会议主持人,还是先把这些东西‘精兵简政’撤下去吧。”会场上立刻发出了会心的笑声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,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:“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、考验,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!”说到这里,陈毅摘下帽子,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子代表鞠了一躬,然后大声说道:“今天,我给你们行‘脱帽礼’!”这真挚的感情和即兴的幽默,使全场听众为之动容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。他出口成章,侃侃而谈,常常以机敏而风趣的言辞使听者折服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在一次会议上,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,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,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“陈总,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?”会后有人问他。他回答说:“不用稿子,人家会讲我不严肃,信口开河。”&nbsp; <br/><br/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46:00

冯玉祥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(1882—1948年)生平读书十分用功。他当士兵时,一有空就读书,有时竟彻夜不眠。晚上读书,为了不影响他人睡觉,就找来个大木箱,开个口子,把头伸进去,借微弱的灯光看书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担任旅长时,驻军湖南常德,规定每日早晨读英语2小时。学习时,关上大门,门外悬一块牌子,上面写“冯玉祥死了”,拒绝外人进入。学习完毕,门上字牌则换成“冯玉祥活了”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对不遵守时间的人深恶痛绝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1927年,因为汪精卫不守会议时间,开会经常缺席、迟到,冯玉祥一怒之下,编成一 <br/>副对联送给了他: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一桌子点心,半桌子水果,哪知民间疾苦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两点钟开会,四点钟到齐,岂是革命精神 <br clear="all"/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50:00

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当年冯玉祥有个军事顾问叫乌斯马诺夫。他特别喜欢打听西北军的事情,还常常缠着冯玉祥问这问那。开始问一些西北军的一般情况,渐渐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。这天乌斯马诺夫又向冯玉祥问一些事,冯玉祥不悦地说:“顾问先生,你知道在我们**,‘顾问’两个字当什么讲吗?” <br/>乌斯马诺夫摇了摇头:“不知道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告诉他说:“顾者看也,问者问话也。顾问者,就是当我看着你,有话问你的时候,你答复就是了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抗战时期,冯玉祥居住在重庆市郊的歌乐山,当地多为高级军政长官的住宅,普通老百姓不敢担任保长,冯玉祥遂自荐当了保长。他热心服务,颇得居民好评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有一天,某部队一连士兵进驻该地,连长来找保长办官差,借用民房,借桌椅用具,因不满意而横加指责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身穿蓝粗布裤褂,头上缠一块白布,这是四川农民的标准装束,他见连长发火,便弯腰深深一鞠躬,道:“大人,辛苦了!这个地方住了许多当官的,差事实在不好办,临时驻防,将就一点就是了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连长一听,大怒道:“要你来教训我!你这个保长架子可不小!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微笑回答:“不敢,我从前也当过兵,从来不愿打扰老百姓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连长问:“你还干过什么?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“排长、连长也干过,营长、团长也干过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那位连长起立,略显客气说:“你还干过什么?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不慌不忙,仍然微笑说:“师长、军长也干过,还干过几天总司令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连长细看这个大块头,突然如梦初醒,双脚一并:“你是冯副委员长?部下该死,请副委员长处分!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冯玉祥再一鞠躬:“大人请坐!在军委会我是副委员长,在这里我是保长,理应侍候大人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几句话说得这位连长诚惶诚恐无地自容,匆匆退出。&nbsp; <br/><br/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50:00

于右任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国民党元老于右任(1879—1964年)精于书法,尤善草书,求他的字的人很多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有一天,有人特备酒筵请他写字,饭后拿来纸笔,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挥毫,留下一行“不可随处小便”而去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第二天,那人拿出这行字请教于右任,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后失笔,连声道歉,沉思良 <br/>久,似有所得,于是叫人取来剪刀,将一行字剪成几块,重新拼排,说:“你看,这不是一 <br/>句很好的座右铭吗?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那人一看,禁不住大笑,再三拜谢。6个字重新安排,原来是:“不可小处随便。”&nbsp; <br/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50:00

胡 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**现代著名学者胡适(1891—1962年)是属兔子的,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,胡适常开玩笑说:“兔子怕老虎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有一次,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,因钱上有“PTT”三个字母,读起 <br/>来谐音正巧为“怕太太”。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:“如果成立一个‘怕太太协会’,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。” <br clear="all"/>&nbsp;&nbsp;&nbsp;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。有一次,在某大学,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、孟子、孙中山先生的话。引用时,他就在黑板上写:“孔说”,“孟说”,“孙说”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最后,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,竟引起了哄堂大笑,原来他写的是:“胡说”。&nbsp;&nbsp;<br/>&nbsp;&nbsp;&nbsp; <br/>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-1-11 14:52:33编辑过]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56:00

&nbsp; <br/>鲁 迅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广州的一些进步青年创办的“南<a title="book.studa.com" href="http://book.studa.com/">**</a>”<a title="book.studa.com" href="http://book.studa.com/">文学</a>社,希望鲁迅(1881—1936年)给他们的创刊号撰稿。鲁迅说:“文章还是你们自己先写好,我以后再写,免得人说鲁迅来到广州就找青年来为自己捧场了。” <br/>青年们说:“我们都是穷学生,如果刊物第一期销路不好,就不一定有力量出第二期了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鲁迅风趣而又严肃地说:“要刊物销路好也很容易,你们可以写文章骂我,骂我的刊物也是销路好的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30年代,某些作家的主观主义毛病很厉害。一次,有人请鲁迅谈谈这一问题。鲁迅一开始笑而不答,过了一会儿,讲了两个故事: <br/>金扁担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有个农民,每天都得挑水。一天,他忽然想起,皇帝用<a title="book.studa.com" href="http://book.studa.com/">什么</a>挑水吃的呢?自己又接着回答:一定用金扁担。 <br/>吃柿饼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有个农妇,一天清晨醒来,觉得饿。她想,皇后娘娘该是怎样享福的呢?一定是一觉醒来就叫:“大姐,拿一个柿饼来吃吃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1934年,国民党北平市长袁良下令禁止男女同学,男女同泳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鲁迅先生听到这件事,对几个青年<a title="book.studa.com" href="http://book.studa.com/">朋友</a>说:“男女不准同学、同泳,那男女一同呼吸空气,淆乱乾坤,岂非比同学同泳更严重!袁良市长不如索性再下一道命令,今后男女出门,各戴一个防毒面具。既免空气流通,又不抛头露面。这样;每个都是,喏!喏!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说着,鲁迅先生把头微微后仰,用手模拟着防毒面具的管子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大家被鲁迅先生的言谈动作逗得哈哈大笑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1934年,《人世间》杂志开辟了“作家访问记”的专栏,并配合刊出接受采访的作家的肖像。该杂志的编辑写信给鲁迅,要求应允前去采访,并以书房为背景拍一张照片,再拍一张鲁迅与许广平、周海婴的合照。鲁迅写了一封十分幽默的信予以拒绝: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“作家之名颇美,昔不自重,曾以为不妨滥竽其例。近来悄悄醒悟,已羞言之。头脑里并无思想,寓中亦无书斋,‘夫人及公子’更与文坛无涉,雅命三种,皆不敢承。倘先生他日另作“伪作家小传”时,当罗列图书,摆起架子,扫地欢迎也。”&nbsp;&nbsp;<br/>&nbsp;&nbsp;&nbsp; <br/><br/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57:00

<p>林语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被称为“幽默大师”的林语堂(1895—1976年),一生著作甚丰,其中最畅销的是 <br/>1937年完成的《生活的艺术》。该书在美国已发行了40版以上,历经数十年不衰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林语堂不但文章好,而且言谈风趣。有一次,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他演讲,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。这种演讲吃力不讨好,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,同宗会失望;若是太过吹嘘,又有失学人风范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当时,他不慌不忙地上台说:“我们姓林的始祖,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丞相,这在《封 <br/>神榜》里提到过;英勇的有《水浒传》里的林冲;旅行家有《镜花缘》里的林之洋;才女有《红楼梦》里的林黛玉。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,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,可说人才辈出。” </p><p>&nbsp;&nbsp;&nbsp; 林语堂这一段简短的精采演讲,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,禁不住鼓掌叫好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然而,我们细细体会他的话,就会发现他所谈的都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,或是与林氏毫无关系的美国人,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吹嘘,诚然幽默可喜,不愧为是**的“幽默大师”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林语堂以他对**文化的研究蜚声海外。他的《吾国吾民》译成西班牙文后,他在南美的知名度也提得很高。当时,巴西有一位贵妇人,内心钦慕林语堂,恰好有人赠给名马一匹,于是给这匹马取名为林语堂。后来,这匹马参加马赛,巴西各报,都以大幅标题登出“林语堂参加竞赛”。比赛结束,这匹马没有得名次,当日晚报的标题就成了“林语堂名落 <br/>孙山”,而夺标的马倒没有消息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消息传到美国,有人将此事告诉林语堂,林语堂微微一笑,说:“并不幽默。”&nbsp;&nbsp;<br/>&nbsp;&nbsp;&nbsp; <br/><br/></p>

格格一笑 发表于 2008-1-11 14:58:00

范长江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1937年阎锡山路过江苏无锡,登锡山游览,忽然对他的随从们说:“我有个对子的上 <br/>联‘阎锡山过无锡,登锡山,锡山无锡’,请大家对个下联。”随从们无人能对,阎锡山十 <br/>分得意,登报公开征求下联。好长时间,竟无人应征,几乎成了绝对。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1945年著名记者范长江(1909—1970年)跟随陈毅来到安徽天长县时,突然灵机一 <br/>动,对陈毅叫道:“有了,有了,阎锡山对子我对起来了!”范长江对的下联是“范长江到 <br/>天长,望长江,长江天长。” <br/>&nbsp;&nbsp;&nbsp;&nbsp;&nbsp;陈毅低吟了两遍,连声称赞说:“范长江果然才子也!”&nbsp;&nbsp;<br/>&nbsp;&nbsp;&nbsp; <br/>
页: [1] 2 3 4
查看完整版本: 老一代经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