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0年,中日登山队侦察登山线路:一直上到5500米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虽然在整个侦察过程中,险象环生,但最终在缜密调查的基础上,制定了新的攀登路线。11月,双方人马汇聚德钦县,队长由日本著名气象专家井上治郎教授担任,付队长由有过无数次辉煌登山记录的**登山家宋志义担任,队员中,三分之一有着8000以上的登山经验,并配备了最先进的卫星云图接收仪器,可谓兵强马壮,志在必得。大本营建立在3500米高度,但在建立三号营地时,中日队员之间发生了冲突。中方认为,为了避免雪崩,营地应该建立在远离山脊的地方。而日方认为,为了登顶方便,营地应该尽可能地靠近山脊。双方各持一端谁也说服不了谁。最后,井上队长的东方式思维起了决定性的作用,中庸!即不靠近山脊,也不远离山脊,在双方争论的中间地点,建立三号营地。后来,人们知道,那场致全队于死地的大雪崩,正好发生在这个营址上。三号营地一建立,立即代替了大本营,成为井上队长的指挥部,所有的重要设备,都被运到这里。下午1点,突击队已经攀登到6470米,峰顶就在眼前,垂直距离只有240米了。但神山震怒了,它被人类放肆的挑战震怒了。就在三号营地敲盆敲碗为即将到来的胜利得意忘形时,乌云遮没了山顶。这云来的是那么突然,突然得令人手足无措。犹如黑夜降临。随着乌云的到来,气温急剧下降。刹那间,五位突击队员被冻得浑身颤抖。紧接着,狂风怒卷,石渣般坚硬的雪粒,狠狠地抽打在他们的脸上。突击队迫不得已拉起了简易帐蓬,到了下午四点,风雪肆虐,并没有要停止的意思。井上痛苦地命令:取消行动,突击队返回营地。但是,山上的人已经无法回来了,他们被山顶的黑云笼罩着,几次试图冲出黑暗,撤回三号营地,但都因为山上黑得无法辨别方向而被迫放弃。最后,井上队长只得让他们将剩余的食品集中起来平均分配,做好在山顶过夜的准备。为了不让山顶的突击队员睡觉(在极度低温的状态下睡着就等于死亡),三号营地和大本营轮流用对讲机与突击队员通话。直到第二天,突击队才返回三号营地。鉴于28日冲顶的失败,中日双方决定,建立五号营地作为突击营地,登顶日期改为1991年1月4日。事与愿违,1991年的第一天,暴雪突至,天地一片迷茫,把三号营地象集中营般死死封住。积雪达到1。2米,直到1月3日晚上10时30分和大本营的最后一次通话中,队员还在抱怨:这雪要下到什么时候才算完。第二天,大本营与三号营地通话,但无论怎么呼叫,三号营地总是没有应答。三号营地消失了,17条生命消失了,消失得干干净净,不留一丝痕迹。当雪过天晴,卡瓦勃格又露出那富有神韵的雄姿时,依然是那么冰晶玉洁,依然是那么美丽动人。1月9日晚,救援小组赶到大本营。**登山界实力最强的西藏登山队,在仁青平措的率领下,由拉萨赶来。两支队伍加在一起,向神山发起冲击。但在铺天盖地的暴雪和山摇地动的雪崩面前,冲击显得微不足道。1月21日,取证指挥部痛苦地宣布:行动失败。“91年山上失踪的人回来了,他们是随着冰川的蠕动,被卡瓦勃格峰送回了人间。根据GPS准确的测定,遗骸和遗物随着冰崩散落在明永冰川3700米到3800米高度的50000平方米范围内,距离出事地点4公里。接到消息,**登山协会立即派出调查小组,先期于7月24日赶到冰川现场,当搜索队历尽艰辛,赶到现场时,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大片经过冰川挤压、蹂躏后,又随着冰川的崩裂,被随意抛撒下来的遗物和遗骸。这情景令所有到场的登山队员心里发麻。眼前的这一切,他们曾经是那么的熟悉。这对生死同行的难友,相距30米,带着满腔的遗憾静静地躺在那里。因为,卡瓦勃格是他们所攀登过的最矮的雪山。望着蒙蒙细雨中的一切,一向坚决反对别人攀登他们心中神山的当地藏人也感到悲凉。陪同搜索队上山的雨崩村少年尼玛登珠在雨中向卡瓦勃格雪峰祈祷:别下雨了,别下了,神啊,爱他们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