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:参禅之初,看山是山,看水是水;禅有悟时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;禅中彻悟,看山仍然山,看水仍然是水。
佛家讲究入世与出世,于尘世间理会佛理之真谛。这也是人生历生中所经历的三重境界。俗话说,做事先做人,而审美之美学,更与人生的领悟与感触息息相关。对于摄影这个具体视觉表达工具来讲,审美在其中又发挥了真正的核心作用。
第一阶段,初拿相机时,有无数想法,好奇与新鲜,对一切事物都只是纯粹的记录,万事万物在我们的镜头里都还原成本原,山就是山,水就是水。美就是单纯的美,但苦于技艺生涩,作品亦会流于平常和普通。我们才发觉美并不是单纯的记录,想法与故事的表达并不只是纪实。我们会在大师面前谨小慎微并盲目崇拜,在作品交流时要不就是一片吹捧声中沾沾自喜而盲目自信,要么就是在一片贬损中处处碰壁而心生抑郁之情。从而对自己的想法和手中的设备产生怀疑。这个过程视人差异一般是1-3年。
第二阶段,看山不是山,看水不是水。开始对画质及技艺有着偏执的追求,高端设备的诱惑与理想的差距,还有在这行光鲜外表后面隐藏着太多的潜规则。才发觉我们镜头记录到的并不一定是真实的,后期暗房居然可以如此的移花接木,一切如雾里看花,似真似幻,似真还假,山不是山,水不是水,很容易地我们在学习中迷失了方向,随之而来的是迷惑、怀疑、犹豫与挣扎,这时候会分两种情况,一种是就此放弃进一步的学习。另一种是痴迷于各种技巧的运用,如追求构图、用光、及PS后期的鲜亮与眩目。我们会对镜头里记录的一切事物本能的想进行改造,也会对自己所看到的一切画面开始怀疑并多了一份理性的思考,正所谓山不再是单纯的山,水不再是单纯的水了。这个过程视人的差异一般会是3-10年。
第三阶段,看山还是山,看水还是水。这是一种对各种技巧和风格进行探索后的反璞归真,又开始回归初始的想法及质朴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一境界。创作也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,不断的推陈出新,又不断的反思及总结。对风格、对自己的创作方向追求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,认识到摄影的本质还是用光影逆造想法的视觉表达艺术。“浮光掠影,霓裳褪去”,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,要放弃的是什么,这时,此情此境,此山此水,山还是山,水还是水,只是这画面,看在眼里,已有另一种内涵在内了。
文自网路,插图山海君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