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可错过的南渡江好风光——铁桥
美景如同美女,常常养在深闺人不识。为了探寻深藏之美,丰富海南元素,带您走近一个既不是景点,但又是不可错过的南渡江好风光——铁桥。 在海口市滨江路南渡江上有一座废旧的铁桥,铁桥的几座水泥桥墩已东倒西歪地塌入水中,拱形的钢架铁桥也已伤痕累累,锈迹斑驳,虽然它已失去了昔日的风采,但在70年前,它是南渡江上的第一座大桥,也是海南的第一座大桥,而且还是当时广东省的第一座大桥。 2009年7月,南渡江铁桥已被有关部门确定为省级文物加以保护,面临存废之争的铁桥终于有了“护身符”。 每当夕阳西下,天边被晚霞抹红,南渡江水也泛起了点点波光,一座建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铁桥横跨东西。桥身,与夕阳、江水相得益彰,然而这样的夕阳美景,或许会因为铁桥的存废之争消失。 史料记载,1939年2月10日凌晨,日本陆军板田支队和日本海军第五舰队共1万多人,在飞机、军舰的掩护下,在海口西北角的天尾村至荣山寮之间的海岸登陆,次日占领海口,立即开始侵略全岛和掠夺海南丰富自然资源的行动。 当时日军因运输的需要,便开始计划建造南渡江铁桥。铁桥由日本人修建,原名为“吕宫桥”,建桥目的是为了让日军更快地深入海南岛腹地,实施大规模的掠夺。 1940年6月,铁桥正式施工,为了保密和防止破坏,铁桥土木部分均由日本工程公司清水组承包,钢架部分由台湾高雄造船所制作并安装,施工骨干队伍为日本人,其他全部使用台湾人和朝鲜人。按照当时设计,铁桥全长860米、宽6.8米,总投资额250万日元,桥身距离洪潮最高水位2米,最大载重量20吨,使用年限20年。 1942年,南渡江铁桥建成通车。建成后,由一小队日军守卫。守桥的日军对通过桥下的无辜民船,经常任意抢掠和无端开枪射杀,因此这座桥成为“鬼门关”。 1945年抗战胜利前,盟军飞机曾几次轰炸大桥,都没有命中。日本宣布投降后,国民政府接管了铁桥并将之作为军队专用桥,民用车辆很少通过。 海南岛解放后,为了行车安全,限制过桥车辆载重不得超过10吨,只准单向行驶,大客车要落客过桥。1984年,由海南自己建造的南渡江大桥落成通车,已成为危桥的铁桥从此,停止使用和被封闭,作为纪念物而保存下来。2000年10月,海口遭遇洪水袭击,南渡江铁桥被冲垮,至今只剩下断桥残墩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