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8861|回复: 0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英德三日 [复制链接]

Rank: 3Rank: 3

最后登录
2021-3-29
在线时间
484 小时
注册时间
2011-7-21
精华
3
主题
1044
帖子
1087

个人文集  个人精华
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13-6-6 18:15:13 |只看该作者 |倒序浏览

英德三日

文:梅玉文

    5月29日,晴

    应深圳市民俗摄影学会会长刘对现之邀,前往英德九州驿站采风。记得初中的时候,学习过陶铸同志写的散文《松树的风格》。那时就想,何时能去英德亲眼目睹那引发作者“油然而生敬意”的“郁郁苍苍,生气勃勃,傲然屹立”的松树呢?不想,还真的去了。
    同行的还有廖虹雷、李群、黄思浓、老铁以及刘会长的三个战友总共9人,分乘两辆车从莲塘摄影协会出发,4个多小时后,抵达目的地:九州驿站·英德(尧山)天门沟站。
    九州驿站,位于英德尧山脚下、天门沟旁。据说这里是一千多年前唐代西京古道的起点和终点。九州驿站的老板慧眼独具,将“都市人的歇息站”设在了这里。
    驿站依山势而建,整个建筑群体现了非常环保的理念。木的墙壁、木的架子、木的台阶、木的路径。木屋搭在高高的木柱上,温泉池也大都建在“树”上。高高低低的木屋掩映在树林之中。这环境、这空气,都和城市的钢筋水泥形成了巨大的反差。难怪那么多城市人会远道而来。
    第一项活动是拍摄养生活动。一群来自广州推广药浴养生的名为“吉文”公司的职员充当了我们的模特,在温泉池内做着各种“抛思”。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唤作“老赵”的女士和一位文身的男士,很有范儿。
晚上,学会还在我们住的驿站书院举办了摄影讲座。



    5月30日,晴、多云、阵雨

    不到6点就起床了,洗漱完毕,我和廖虹雷兄沿着天门沟的小溪,逆流而上,爬山。驿站把天门沟分成了九站,已经开发出来的有四站,供游客游览。
溪水在山涧欢快地流淌,由于长年的冲刷,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石头形成了不同的景观。有时溪水会顺着岩石缝隙,轻盈而至;有时溪水会从高处飞落,抛洒片片水花;有时溪水会在一处稍事休息,然后又匆匆而去。耳边除了溪水声,还伴着啾啾的鸟鸣,好不惬意!
    第一站仙逸台和第二站仙人栈道距离较近,去第三站就有些费事了。毕竟上了几岁年纪,腿脚有些累赘,又加天气炎热,走不多远就得停下来喘气擦汗。走了好久,一块巨大的岩石横亘在眼前。我手脚并用,沿着巨石爬了上去。原来,上面就是第三站不老泉。再往上看,第四站天井也是近在咫尺了。我决定上去,廖兄却不肯前行了。
    这便是天井了:只见天空白云朵朵,眼前山峰矗立,一股清泉从天而降,直下数百米跌落潭中。这真是别有一番景观哪。
    看看时间已近8点,便和廖兄打道回府了。
    吃过早饭,我们前往驿站旁的波罗镇,在周边寻觅老村落。
    汽车沿着正在新铺设的公路行驶,来到一处梯田旁,我们停下车拍摄。我招呼廖兄拍摄稻田和远处的风景。廖兄是我们一行人中最长者,60有7了。但他精神矍铄,自称是“60后”的年轻人。我跟着他走路,还常常感到吃力。拍完沿着田埂往回走,没想到廖兄一脚踏空,从两米多高的地里翻滚下去!好在是落在花生地里,否则后果不堪设想。
    第一个村庄是下山。整整齐齐的几排土坯房,静静的。许多地方杂草丛生,好像是无人居住了。走进去才发现还是有人的。两辆摩托车停靠在房檐下,墙上挂着农具,远处有几只鸡在觅食。墙角伸出个杆子,杆子上捆着简陋的天线,这是现代的标志。我推开门,见到的情景仿佛回到了60年。但那台电视告诉我,这里还是21世纪。找到了一个村民,他说,村子原来有200多口人,现在还有5户住在这里。
    返回的路上,我们看到路旁有座临时搭建的工棚,走近一看,一群男男女女正在吃饭,以妇女居多。原来,她们是出来做工的瑶族“沙腰妹”。她们头上缠着粉红的头绳,裤子是宽裤脚七分裤,还真有民族特色。她们热情地邀我们一起吃,有人尝了尝她们的汤,说味道还真不错呢。
    沿着泥泞的土路下到了山脚下的孔屋,驿站正在这里修建“乡村别墅”。也是同样的木结构建筑。刘会长说,等这里建好了,咱们来这里住一个月,呼吸着新鲜的空气,吃着没污染的蔬菜, “三高”那些毛病,保证什么都没了。
    下午,我们驱车先后去了竻各(这是一个别字,应该是各字下面有坐车才对,字典上没查到)、老屋企、阮屋、太平村村委和邓屋。所有的老屋大同小异:基础用石料铺就,黄色土坯砌成的墙,屋顶铺着青瓦;房前有条一尺多宽的水渠,墙上挂着不同的农具和用具,路大都铺着石灰石。老村子都透着贫穷,有的连进村的路都泥泞不堪。十分纳闷,广东是**最富的,可贫富悬殊这么就这么大呢?
    在老屋企,有五六只小狗,憨态可掬,十分可爱。它们见到我们,竟都迎了过来。另一处屋檐下,一只老母鸡带着几只小鸡悠闲地觅食。这些都进了我们的镜头。
    阮村有座祠堂,正门上挂着“监元”的匾额。没人知道“监元”是怎么回事。回来一查,原来监元是“国子监课业考试第一名”。看来这里祖上真出过名人,祠堂门外还有旗杆石呢。
最后一站是邓屋。我刚下车拍了两张照片,一阵暴雨不期而至。慌忙上车,折返而去。
    雨渐渐地小了,雨后的群山格外葱笼,太阳也不时在云层后露出笑脸。车行至一处,坐在前面的刘会长大喊停车。原来他发现了美景!我们赶忙下车,只见天空云彩飘逸,远山重重叠叠,像极了一幅水墨画!于是,耳边响起了一阵此起彼伏的快门声……
    老天眷顾,晚饭时,天边又升腾起难得一见的晚霞。





    5月31日,晴渐多云

    阳光透过树叶抛洒在木屋顶上,别有一番风味。漫步树屋之间,享受的是难得的安逸休闲。
    上午休整,我错过了给一群小姑娘拍摄的机会,遗憾。
    午饭后,我们回深圳。却不料处处塞车,高速成了慢速,走了7个小时,晚21点10分才抵达莲塘。吃过饭后,我和廖兄打的返回百仕达。到家后我发现手机竟然不见了。细细一想,应该是放在老铁车座后背的小袋里。赶紧找会长联系,又打的去取,几番折腾,再回到家,已经是6月1日了。
    英德三日,收获特丰。遗憾的是,此行没能看到松树。是和陶铸走的不是一条路?还是松树被毁掉了?不得而知。我还想去英德,看看那让陶铸“油然而生敬意”的松树。
回顶部